本网站,正在建设中,内容资料为测试资料...

陕西西迁高校记忆

MEMORY OF SHAANXI UNIVERSITY MOVING TO THE WEST

弘扬西迁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日期:2023-04-10 18:19:11 阅读量:60 编辑:崔淑娟

历史铸就荣耀,精神永放光芒。65年前,一大批知识分子听党号令,为国担当,从黄浦江畔迁到渭河之滨,矗立起西迁精神的巍峨丰碑。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深刻、寓意高远,既是对交大人承续历史使命、弘扬西迁精神的重要嘱托,也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1.爱国主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奋进的精神底色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交通大学自诞生起就深深铭记着“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的重要使命。1896年,盛宣怀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创建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南洋公学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新篇章,也奏响了交大人爱国奋斗的壮歌。南洋公学时期,师生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立志要为社会作一番事业。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歌——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由当时的教务长张焕伦所写,要求青年在国家民族沉沦时立大志,鼓舞青年刻苦读书,为国家、为民族挑大梁。这种浓烈的家国情怀哺育了蔡锷、顾维钧、张元济、黄炎培等一大批爱国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交大学生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颇具影响的全国性学生运动中,始终冲在战斗第一线,斗争锋芒直指国民党政府当局发动内战、迫害民众、纵容美国扶植日本的反动政策,交通大学成为高举爱国主义大旗的“民主堡垒”。

1955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1956年,交大师生义无反顾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投身祖国大西北建设,铸就了伟大崇高的西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阶段,交大西迁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局面,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了党中央通过教育布局、工业布局的调整,推动西部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作出交大西迁的战略决策后,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仅一年,一所高等学府就在渭河之滨拔地而起。交大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大西北,扎根黄土奋斗,把西安交通大学建成了屹立西部的一流学府。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任何教学,也没有迟滞一届招生,师生在简陋的校园里迅速开展教学科研,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先进典型。可以说,正是这份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支撑,才创造了西迁这部堪称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长征”。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交大人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激昂之情,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奇迹,填补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空白,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应。

西迁历程生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西迁精神镌刻着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奉献、赤诚报国的精神密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广大知识分子要永葆爱国精神底色,始终牢记责任担当,不断磨炼坚强意志,把爱国之情化为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把握历史机遇,增强文化自信,激励奋斗精神,再创卓越功绩。

2.“听党指挥跟党走”是广大知识分子前行的思想根基

“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牢牢抓住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这是老校长彭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深度思考,也是被交大西迁及60余年创业历史经验证实了的一条重要原则。1956年,在党中央作出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后,时任校党委书记、校长彭康带领17位党委委员中的16人率先奔赴西安。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协调各方,解决种种困难,最终使得西迁精神在西部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传承发扬。西迁人以奉献报国体现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爱国没有选择项、奋斗永在进行时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情怀,用切实行动履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

回顾交大西迁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保证,为交大西迁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听党指挥跟党走,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使得西迁方案得以顺利执行,西迁精神得以淬炼而生,为新中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培育了大批英才,为改变西部落后面貌提供了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办好高等教育,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广大干部师生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可靠途径和正确方法。高校党委要在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担当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能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提供根本保证。

当前,我国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度认识“听党指挥跟党走”新的时代内涵,践行“四个服务”,坚定信念、强化使命、勇于担当,将弘扬西迁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3.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一个学校要振兴、要发展,就必须在国家和民族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得以成功,是因为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以及为此奋发图强、努力工作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正是举校西迁的根本动力所在。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不是短暂的支援,而是永久的扎根,是为了建设和发展去开创新业。这一过程,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电机之父”、一级教授钟兆琳先生,西迁时已入知天命之年,只身一人扎根西北,奉献三十载,为交大电机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著名热工专家、一级教授陈大燮先生时任交大教务长,他积极响应和支持学校西迁办学,全家西迁,又将一生积蓄的大部分捐赠给学校。在“西迁人”的身上,“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闪耀着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光芒。他们把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汇聚成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决心、信心与行动。扎根中国大地,首先要立足国情,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的地位更重要,影响范围更加宽广。这就为高等教育、高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大局,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信心,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有从“0”开始的勇气,敢闯“无人区”,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引领能力,包括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重要力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好自身在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作用;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守西部热土,勇担时代重任,将西迁精神落实在新时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行动中,以昂扬的斗志、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交大力量”。


上一条:做新时代的“西迁人”
下一条: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弘扬“西迁精神” 服务“国之大者”

西迁精神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